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hyde321 2025-08-26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图①:朱澳在调试设备。哈工大党委宣传部供图图②: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的 AR 系列眼镜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图③:工程师正在操作 " 江海号 " 盾构机。范少文摄

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

获得学位,可凭多种实践成果

本报记者    方    圆

" 这哪是实验室?简直是材料界的‘变形金刚’!" 在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模拟舱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 " 哈工大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泽林举起手机连拍几张照片。

他眼前的 2 立方米密闭测试舱,正在模拟整栋建筑的温湿度环境,测试着以公斤为单位的制备材料。这与他熟悉的校园实验室形成鲜明对比——在校园实验室,10 厘米长的石英玻璃管里,0.5 克同类型材料正在精密仪器下接受微观检测。

" 来企业实践,我开始跳出单线程思维,练就‘眼观六路’的系统工程‘脑回路’。我渐渐明白,搞技术攻关得把高校的前沿成果、企业的工程经验、政策扶持的方向,统筹结合起来。" 周泽林说。

周泽林的成长,离不开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2 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哈工大位列其中。3 年来,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学院现有在读硕博研究生 927 人,校企导师 1000 余人。

周泽林的校内导师是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建民。制定培养方案时,高建民不断调整学生的课题研究方向:既要符合学校理论创新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实践需求。培养过程中,尽管多出不少和企业导师交流的 " 繁琐 " 过程,高建民却认为值得。在他看来,眼下多投入一些精力,未来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谈及学生表现,哈尔滨电气集团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张宏杰表示,通过校企联合,集团已培养了多名硕博研究生," 这种深度合作,构建了关键桥梁,将企业的技术痛点转化为科研命题,缩短了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周期。"

在哈工大,没有学位论文,也能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吗?答案是 " 能 "。

朱澳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专项班学生,在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他依托校企共建的工程试验场,成功研制出一种激光式废树脂界面仪,为企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了方案,相关成果还申请了发明专利。2024 年 6 月,朱澳以工程设计报告作为实践成果,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和学位审查。

" 学院探索多元化评价范式,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明确专业学位申请人可以用多种实践成果形式进行学位答辩、取得学位。" 哈工大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侯磊介绍。

" 在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学院承担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者、人才培养枢纽创新者、学位评价改革先行者三种角色。" 哈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负责人宗影影说,未来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制化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中国铁建推动盾构班组梯队建设

重大工程是最好的练兵场

本报记者    李心萍

江苏南通,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 江海号 " 盾构机掘地潜行。这是一条水下公路盾构隧道,最深处位于长江下 75 米,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工况复杂等特点。

这台盾构机同样厉害。" 江海号 " 最大开挖直径达 16.64 米,整机长约 145 米,总重量约 5000 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 每天可以掘进 12 至 14 米。"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机机长刘昕说。一条超级隧道的挖掘,离不开设计、装备、施工等专业工程师的通力协作。面对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师们充满自信。

" 这是我们第二次挑战 16 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心里更有底气了。" 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组长张帅坤说,团队有参与我国首次研制 16 米级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 京华号 " 的经验,面对 " 江海号 " 研发任务时信心更足。

据介绍,研发团队为 " 江海号 " 配置了升级版伸缩功能与监测系统,随时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不仅如此," 江海号 " 还用上了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增加了监测功能,可以同步观测到注浆效果,提高隧道施工的稳定度。

好装备还得有好师傅。在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中铁十四局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穿江过海盾构班组。

先后参与 6 次整机设计研讨会、2 次设计联络会、11 次系统部件专题会、11 次盾构机生产监造讨论会……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程师游少强、项目盾构经理孟德锋,带着 95 后项目盾构机机长刘昕、樊丰硕,共同攻坚,提升 " 江海号 " 刀盘、刀具、主驱动、泥水环流等系统的性能。

盾构班组的梯队建设方面,00 后已逐渐走入核心岗位。" 此次施工,我担任机长助理,负责泥水环流界面,时刻盯控进出浆流量以及液位控制,确保隧道掘进安全。"2003 年出生的盾构机机长助理刘世臣说。

从只能花天价进口盾构机到盾构机国产化,从一出问题只能请国外工程师到盾构装备制造及施工技术实现 " 领跑 " ……历经多年发展,依托国内大市场这个 " 练兵场 ",我国培育出一支庞大的盾构机工程师队伍。

" 我国的地质构型相对复杂,让国内工程师有大量‘实战’机会,海量的实践数据,也为国产盾构机、施工工艺的大规模升级和改进打下坚实基础。" 游少强说。

杭州灵伴科技研发团队占员工比例达七成

未来产业,给予工程师足够想象空间

本报记者    窦瀚洋

下午 2 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创业集市的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内,工程师或在电脑前敲着代码,或测试样机,或互相讨论,一片忙碌景象……

年初,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公司发言人佩戴 "Rokid Glasses"AR(增强现实)眼镜,完成 " 脱稿 " 演讲,受到关注。

" 这款产品已上市,目前我们正在收集用户反馈,方便进一步改造升级。" 该公司副总裁、工程师江涛介绍,眼镜重量仅有 49 克,基于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投射出虚拟界面,再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集导航、购物、翻译等功能于一体," 产品的成功研发离不开对每一个灵感的尊重。"

一旁,95 后工程师、产品经理张涛正对眼镜进行调试。"49 克是硬杠杠,不能超重 "" 如何在有限容量下,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 " ……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每天都有这样的讨论。

江涛分享了一个细节,公司设置了一个 " 产房 ",每当技术推进一步或是研发出新产品时,都会有一个产品 " 点亮 " 仪式。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都会来见证这一 " 闪亮 " 时刻。

如今,公司的 AR 眼镜已经走进 200 余家博物馆和景区,还在能源、教育、医疗等 200 多个行业场景中完成验证。

" 未来产业,给予工程师足够想象空间。" 江涛说,当地良好的产学研生态和营商环境,也为工程师的培养与成长提供了充足养分。

2024 年底,《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 — 2026 年)》正式出台,其中提到要强化智力要素保障,加强招引未来产业领域全球顶尖人才、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探索建立 " 科学家 + 企业家 + 投资家 " 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

在江涛看来,跨界融合催生了兼具技术纵深与行业洞察的复合型人才——工程师在市场驱动下,跳出了固有的技术闭环,学习文物保护等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出 " 技术 + 场景 " 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能力。" 例如,核电站 AR 检修系统的开发,要求工程师既要精通 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空间建模,又需深度理解核电安全规范。" 江涛举例。

从 2014 年公司创立时,仅有几名专注人工智能与 AR 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到 2025 年研发团队占员工比例达 70%、活跃开发者生态突破万人,这既是企业技术攻坚的主动选择,也是工程师群体在未来产业的发展浪潮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