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观察|“样板”成泡影,印度为何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硬起来了

印观察|“样板”成泡影,印度为何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硬起来了

hyde321 2025-07-25 装修图样 2 次浏览 0个评论

7月22日,据《今日印度》等外媒报道,上周刚刚结束的最新一轮印美贸易谈判仍未达成最终协议。双方自今年3月起至今已进行了五轮谈判——平均每月一轮的节奏,而美方已放出口风称由布伦丹·林奇率领的美国贸易代表团将于8月出访印度,寻求就双边贸易问题继续谈判。这样看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两国无法在8月1日前达成最终贸易协议已是板上钉钉。

从被寄希望于打造成对外贸易谈判的“样板”到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印美贸易谈判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权衡。对于印度来讲,在当前形势下为达成贸易协议而做出单方面大幅让步的可能几乎不存在。这意味着印度极可能会成为特朗普政府在对外贸谈判进程中最难达成协议的国家之一。

印美贸易谈判缘何搁浅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三番五次宣称即将达成印美贸易协议,但现实是,在6月底双方均传出即将达成贸易协议之际,印度政府的姿态却突然发生变化,两国贸易谈判随之卡在农产品、汽车等敏感问题上动弹不得。表面看,印度的立场变化是印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主因。而印度的变化是因为:

印度承受不起在关键议题上大幅让步的后果。

印度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60%,但其只能吸纳26%的劳动力——在印度14亿人口中,劳动力大约有5.65亿——这意味着第三产业最多只能吸纳1.47亿劳动力。剩余的大约4亿劳动力主要由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来消化。不过由于印度工业化水平低,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相当有限,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在农业部门。因此,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已从50%下降到了目前的15%左右,但其对维护印度社会稳定却至关重要。

而且,由于发展水平低,农业部门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以此轮印美贸易谈判中较为突出的乳制品问题为例。印度乳制品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000多万,但大多数是以小农户、小作坊方式运营的。一旦对像美国这样拥有发达乳制品生产、加工和营销能力的国家开放,将对印度乳制品行业带来毁灭性冲击。

如果执意推进对美开放或者迫于美方压力不得不开放市场,印度政府势必承受强压。莫迪政府2020年推行的农业改革法案就是因为触动农民利益,最终引发波及2.5亿人的全国性罢工,最后不得不撤回法案。有前车之鉴,印度政府在农业部门的开放问题上必将慎之又慎。

对美贸易谈判与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规划密切相关。

印度在对美贸易谈判中主要有两个诉求:一是通过缔结贸易协议,承接美方技术与资本转移以促进本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但特朗普政府的对印谈判更多着眼于打开印度市场(open up India),并大幅降低对印逆差,最终取得对印“贸易胜利”。可以说,特朗普政府采取了明显的“只有大棒没有胡萝卜”式谈判策略,这与印度的期望相差甚远。至于美方流露出借对印谈判打压所谓“中国对美转口贸易”的企图以及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印等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叫嚣,更为印度难以接受——前者会严重伤及印度对中国的进口,后者会沉重打击获利丰厚的对俄石油贸易。因此,对贸易谈判的不同盘算制约着两国走向深度合作的可能。

二是力争相对其他国家的更优惠关税税率,以促使国际产业资本转投印度。所谓“其他国家”即中国和越南。从实际情况看,特朗普7月2日单方面宣布越南对美国出口关税为20%、美国对越南出口关税为零、借道越南出口美国的关税为40%。中美则在5月日内瓦磋商后,暂时取消4月2日后增加的关税,回到之前相互征收10%关税的状态,但24%的关税只是在初始90天内暂停实施。因此,中美间的关税仍存在变数,最终结果有赖于下一步继续谈判。印度要争取获得与越南同等的对美关税待遇尚存在挑战,而像中国一样获得对美出口10%关税的待遇,目前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印度也没有放弃对标中国的念想,更不愿在中国对美关税最终确定之前先走一步。

印度姿态示强的更多考虑与选择

 除经济利益考虑外,印度转变对美贸易谈判策略明显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印巴冲突后形成的外部氛围限制了莫迪政府继续示弱让步的空间。

面对5·7印巴冲突中的不利结果,为避免其反噬国内政治,莫迪政府宣布全国放假十天以庆祝对巴“辉煌胜利”,同时派遣七支宣讲团分赴国外推销“印度战胜巴基斯坦”的叙事。这套做法能蒙蔽国内民众,却骗不了国际社会。特朗普不但将印巴停火归功于是自己以贸易施压两国的结果,而且不时以嘲讽羞辱口气提起印军在冲突中的各种表现。特朗普的行为既触犯了印度坚持的“印巴冲突不容第三国插手”的禁忌,又存在将印军战败真相向印度国内大规模传播的风险。在这种被动态势下,莫迪政府不可能在经济上再以轻易示弱姿态做出单方面让步。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霸凌式的贸易政策打破了印度国内存在的“美国会帮助印度成为大国”的执念。与第一任期为拉拢印度而做出种种让步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步展示的冷酷利己主义动摇了印度国内亲美人士的对美幻想。部分精英人士意识到,贸易问题上的委曲求全换不来美国的真诚合作,在具体议题上针锋相对才是可取之道。所以才有在距离特朗普划定的7月9日最后期限只有短短三天时,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仍旧对外宣称“印度将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进行谈判”的强硬表态。

中国经过坚定斗争取得良好成果的现实使得印度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有一个选择。

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后不久,莫迪即在2月访问美国并达成《印美21世纪协定》的合作框架以强化两国经贸关系。莫迪政府的抢先姿态换来的却是特朗普将相当一部分火力倾注到印度身上。这使得莫迪当初访美时做出各种让步和购买大宗商品的承诺显得尤为讽刺。与之相比,中国对特朗普政府的无理霸道做法进行了坚定有力的斗争。在经过日内瓦磋商和伦敦会谈两轮较量后,中美不仅相互大幅降低针对性关税,而且就后续落实会议精神并保持进一步接触达成了共识。中印不同的对美合作方式产生了极为悬殊的结果,这对一直拥有大国情结的印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早在此轮印美贸易谈判结束之前,两国就已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即便达不成最终贸易协议,但可以达成一个将农业、汽车等敏感议题排除在外的所谓“迷你版本”的印美贸易协议。现在看来,印度对其并不感兴趣。中美日内瓦磋商结束后,莫迪政府在不到24小时内就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7月4日,印度又通知世贸组织要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这表明,在通过双边方式对美交涉效果不佳后,印度正试图通过多边方式开辟对美关税斗争的新战场。

(崔荣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印观察|“样板”成泡影,印度为何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硬起来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