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hyde321 2025-07-09 中式家装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2010年5月1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在比特币论坛上发布了一个悬赏贴,愿意用一万枚比特币换两个大号披萨。

当时一万枚比特币的市值在35美元左右,两个披萨的价格约25美元。不过由于比特币刚出现不久,人们还不太认可,直到四天后交易才达成。22日18时16分31秒,Laszlo Hanyecz在链上支付了比特币,也收到了他想要的披萨。

时至今日,这顿午餐的价值已飙升至11亿美元。随着比特币价格的高涨,不断有人追问Laszlo Hanyecz价值成千上万的披萨味道如何。

Laszlo Hanyecz回应称,当时没意料到比特币会变得这么值钱,同时他很赞赏第一个接受比特币交易的人,因为他冒着风险,用“真金白银”去换这些虚拟货币。

此言不虚。这是比特币诞生以来的第一笔交易,比特币在其中承担了货币的职能。但正如这笔交易所呈现的弊端一样,比特币币值波动巨大,因此不可能履行货币支付职能,稳定币应运而生。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稳定币的英文为“Stablecoin”,直译为稳定的硬币。通俗地说,就是你给发行方1美元现金,发行方就在区块链上“造”出1枚代表1美元的代币给你,这个代币就是稳定币。你持有的这1枚稳定币,随时可以找发行方换回1美元现金。

价值稳定是稳定币最大的特点,今天1枚稳定币的价值是1美元,明天也是1美元,10年后还是1美元。如果Laszlo Hanyecz当年是用稳定币换的披萨,就不会引来诸多“事后诸葛亮”式的嘲讽。

不过,他换披萨时还没有稳定币。直到2014年,稳定币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最初主要用于比特币等虚拟资产的交易,近年来逐渐向跨境支付、外汇储蓄等传统金融领域渗透。稳定币由此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一个是由法币、银行账户、真实交易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由区块链、去中心化构成的虚拟世界。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公开信息制图)

经过10余年的“野蛮生长”后,目前稳定币规模超2600亿美元,但风险事件也不断。今年6月前后,中国香港、美国通过了稳定币相关的法案,将其纳入监管框架。与此同时,蚂蚁、京东等科技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稳定币的浪潮之中。

可以预期,未来稳定币的规模将更高,同时也会对金融体系产生更大的影响,一方面以低成本、实时到账的优势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变革,另一方面冲击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化卷土重来,小国货币主权被侵蚀。与此同时,诸多国家和地区鼓励发行与本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以增强货币主权。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稳定币,因为这不单只是微观的支付问题,也涉及一种货币的稳定问题。”

从比特币到稳定币

时间回到18年前。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发达国家开启QE(量化宽松)印钞救市,导致法定货币贬值,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降至冰点。

法定货币信誉被质疑之时,总会有人想办法去找替代品,这个人就是中本聪。2008年11月,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次年1月通过“挖矿”获得了第一批50个比特币。

比特币的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所谓中心化就是“一人拍板”,银行管理所有人的钱,记录所有账本,权力、决策、数据集中在银行及中央银行手里。

而去中心化则像“村民集体商量”模式,比如比特币网络没有中心银行,账本分散在全球无数电脑上,转账需要大家按规则一起确认。比特币的每一笔交易都是透明的,根据Laszlo Hanyecz提供的地址,人们可以查询到那笔交易的具体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锁死了总发行量及价格上蹿下跳,比特币并不适合作为货币。2012年1月,《第二比特币白皮书》首次提出了“锚定资产价值的加密货币”的概念,为稳定币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要求加密货币要以100%的法币作为储备,有1美元才能发行1美元稳定币,以此实现其价值与法币的锚定。稳定币的发行并不是去中心化的,但发行之后上链交易,可以接近实现去中心化,因此业界也将其称为“半中心化”。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公开信息制图)

2014年,泰达公司(Tether)发行了第一枚稳定币USDT(泰达币),其与美元1:1挂钩,标志着稳定币的诞生。初期稳定币发展较为缓慢,规模也长期保持在1亿美元左右。

不过2017年后稳定币迎来了三大机遇,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是一些国家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在国内提供服务,通过法币购买比特币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些国家投资者需先购买稳定币,再使用稳定币买卖比特币。

二是2020年疫情之后,发达经济体央行再度启动天量QE,法币贬值的担忧推动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稳定币也跟随着迎来了大爆发时代。

与此同时,稳定币在一些高通胀的发展中国家也很受欢迎。比如2023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211%,比索大幅贬值导致阿根廷居民大量购买美元,但是银行体系的限制(买美元会进一步导致比索贬值)使其转向稳定币。

“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是很健全,本币的汇率也不是很稳定,他们国家的个人、投资者对于本币的信心也不强,希望用一个替代品来替代,稳定币在这些场景就能够用得上。”许正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Visa于2024年对印尼等五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调查显示,稳定币的核心应用仍然是交易加密货币,但是其他用途的占比也较高,第二大应用场景为资金存储。

支付革命

第三个契机则是跨境支付的发展。稳定币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掀起了一场“支付革命”。

传统的跨境支付就像一场全球接力赛:付款人通过自己的存款银行发起汇款,信息通过类似“国际邮局”的SWIFT系统传递给收款人所在国的银行,最终由收款人银行入账。整个过程严重依赖银行系统及各国独立的清算系统,导致速度慢、手续费高。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公开信息制图)

在时间上,传统的银行跨境汇款通常需要3-5个的工作日才能结算,即便基于跨境银行间通信系统的数字支付也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成本上,平均费率在6.5%左右。

而有了稳定币,跨境转账不再通过银行账户。用户在数字钱包中输入收款方的稳定币钱包地址和转账金额,待网络节点确认交易后,就能直接转给境外收款人,又快又方便——1小时以内甚至3-5秒就可到账,费率不到1%。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公开信息制图)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除此之外,稳定币还可帮助一些国家绕过美国主导的传统支付体系、规避金融制裁,例如被踢出SWIFT的俄罗斯用稳定币来进行贸易结算。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根据加密货币交易所 CEX.IO的报告,2024年稳定币的总转账量达到27.6万亿美元,超过了传统支付巨头Visa和万事达卡的总交易量。

需要注意的是,Visa等传统支付网络主要用于日常交易,而稳定币的支付多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因此二者并不完全可比。不过稳定币每笔交易的平均金额持续下降,意味着稳定币的使用正从大额的加密资产交易向小额的跨境贸易支付、日常交易支付拓展。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朱太辉介绍,截至2025年5月,最近12个月的稳定币单笔支付金额平均为4560美元,最近3个月降为4260美元,最近一个月降至3380美元。

毫无疑问,“区块链+稳定币”这一新兴支付体系正在对“SWIFT+银行存款”这一传统支付体系构成挑战。“如果传统的支付体系不变革,那么新兴的稳定币就会侵蚀传统支付体系的市场份额。”北京某券商首席政策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银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及科技巨头的变革也已开始。比如万事达卡今年4月宣布,将为商户们提供以稳定币接收付款与结算的选项。

不过,业内也呼吁理性看到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影响。传统的跨境支付“慢且贵”主要因为其特殊的监管成本,比如各国要求的KYC (客户身份验证)和AML(反洗钱监控),未来稳定币支付也将面临这些合规要求。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邹传伟撰文表示,在底层逻辑上,美元稳定币与SWIFT作为报文系统,以及Visa和万事达作为银行卡组织存在本质不同,不存在替代关系。SWIFT、Visa和万事达等是美元地位的重要支撑,美国不会通过美元稳定币来替代它们。

“我们最近正在讨论加密货币将在全球贸易中扮演什么角色,(有观点认为)稳定币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这将部分取代(现有的)生态系统,但我们讨论的不是明年或后年的变化,而是5年、10年、15年之后。”法兰克福金融发展中心董事总经理Hubertus Väth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货币战争

稳定币另一大特点就是需要100%的真实资产储备,而储备资产则以国债、现金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资产为主。

“我们要确保稳定币投资者得到保护,这就要求稳定币的发行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金,储备金需要投资到优质资产上,同时要进行信息披露。”许正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现实中,这些储备金的投资收益由稳定币发行人享有。泰达公司发行1500亿USDT就意味着吸收了客户1500亿美元的现金,该公司用这笔零成本的巨额资金去购买美国国债,2024年躺赚70亿美元,再用利息买入比特币、黄金等资产,去年公司净利润高达130亿美元。

这一净利润规模相当于腾讯的一半,但泰达公司仅通过165名员工创造,而腾讯员工超过10万人——“暴利如此”,很多机构都想入局发行稳定币。值得注意的是,泰达公司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债的高利率,一旦美国利率下降,其盈利能力也会下降。

公开数据还显示,截至2025年3月,泰达公司和另一美元稳定币发行人Circle持有的美债规模超过1700亿美元,跻身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业内预计,随着规模持续增长,稳定币将为美国国债创造新的需求,进而帮助美国化解债务风险,但市场对此也有争议。

“稳定币并不是一种新的货币,只是对商业银行存款进行代币化。当存款被换成稳定币之后,商业银行可以投资美债的资金就减少,因此稳定币并不能带来增量资金。”前述北京券商首席政策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外,稳定币承接的主要是3个月以内的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吸纳能力较为有限。”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稳定币的发展将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主导地位显著削弱,同时欧元、人民币崛起,英镑与日元也占据一席之地,国际货币格局正向着多极化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下降至57.8%,创1995年有统计以来的新低,同期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为49.1%。

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IMF、SWIFT数据整理)

而美元稳定币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9%,要显著高于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因此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很可能会重新增强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美元稳定币有可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它可能辅助了美元化,但美元化对经济的影响备受争议,其中有很多副作用。

“支付清算是货币不可被替代的最基本功能,稳定币支付体系持续壮大,虽不能创造新的国际货币,却有效侵蚀了现有主权货币的功能。这对现有各国的货币体系乃至国际货币体系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6月17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

这种冲击在一些高通胀、本币贬值严重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明显。比如在阿根廷,美元稳定币已成为民众储蓄和日常支付的“数字避险工具”,显著侵蚀了其国家货币主权。

国际清算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也指出,稳定币大多以美元计价,随着其在新兴市场国家普及,可能加剧“隐性美元化”,弱化本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效能,干扰利率与汇率调控。

其他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立法或推出相关举措,以维护货币主权。如欧洲相关法案对对非欧元稳定币实施严格限制,弱化主流美元稳定币对欧元市场的潜在冲击。

此外,一些国家也支持发行与本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以增强金融主权。日本修订《支付服务法》,允许银行、信托公司发行日元稳定币;今年6月,英国注册的加密货币公司BCP Technologies宣布已在英国监管框架下发行首个以英镑计价的稳定币。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首席执行官Nikhil RATHI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英国正在制定一项计划,为稳定币发展提供一个监管框架,以实现支付方面的创新。但我们对稳定币资产要有强有力的监管安排,同时与购买者、使用者进行良好且清晰的沟通。

中国应对

随着新一轮稳定币的全球浪潮袭来,近期中国业内也掀起了讨论热潮,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也罕见地公开谈论稳定币。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业内不仅从跨境支付的角度看待稳定币,还从全球货币体系的角度探讨稳定币,即美元的稳定币正在增强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其建议又分为三种,第一种路径是中国也应该尽快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他们建议首先在香港发行进行探索,一些更大胆的建议则是在上海自贸区发行。

如李扬就建议,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构建可控的国际支付渠道。同时我们也应创造条件,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稳妥地发展人民币稳定币。

但目前在境内发行人民币稳定币面临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人民银行等10部委2021年9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具备基础。香港《稳定币条例》允许多币种锚定,但每种锚定需单独合规。

“香港稳定币的底层货币是多样的,可以是港币,也可以是法律允许内的其他主权货币。”许正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前述北京券商首席政策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17年打击加密资产以来,中国官方对除央行数字货币之外的任何数字资产、加密货币都没有松口。现在中国央行行长正面评价稳定币,这为未来推出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可能。”

第二种路径为推动第三方支付工具、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运用。其逻辑在于以发展本币稳定币来对抗美元稳定币并非最优策略,因为非美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在金融,还可能出现冲击货币管理等新风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近期撰文称,应大力推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平台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利用央行数字货币的外生力量来支持平台货币在跨境支付业务的发展,建设新型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

第三种建议则是从具体方式中跳脱出来,强调重点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其逻辑在于美国稳定币占比如此之高,核心原因就是美国强及美元强。

“面临无中心的数字世界里的货币竞争,一个国家想维持货币主权,还是需要发展综合实力,并发展、掌握更多全球人民想买的东西,保持本国法币稳定币的便利性,才能在将来的数字世界中维持货币主权。”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剑近日撰文称。

(界面新闻记者何柳颖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金融人·事|稳定币潮涌:从支付革命到货币战争》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