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上海的奋斗目标,吸引集聚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是必由之路。上海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和改进空间?
5月28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委员们围绕“坚持引育并重、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人才高地”这一议题开展协商议政。其中,如何更好吸引和服务海外人才成为焦点。
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表示,上海对引才育才用才高度重视,已成为对海外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应把握当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机遇期,统筹发挥各类用人主体作用,优化政策,创新举措。
他建议,一方面共建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深度挖掘并聚合用好人才信息,以人才推荐人才,发挥海外名校校友会、侨联组织等在引才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构建“海外人才云招聘+体验驿站”引才模式。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联合海外行业协会、商会,动态发布上海重点产业、科创园区人才需求信息。在海外人才集聚地设“上海体验驿站”,提供政策咨询、签证协助、企业对接服务等,为来沪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持,视情安排短期来沪考察。通过线上精准匹配+线下深度体验,降低海外人才初选成本,提高人才遴选精准度。
齐全胜还指出,要消除引进人才担心“超龄”得不到重用的顾虑,对年龄较大的引进科研人才在基金申请年龄限制、招收研究生指标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上海市政协常委陈璘则提出吸引海外人才的“组合拳”策略。首先,试点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在岗位目录上,增加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和基础研究相关岗位,形成涵盖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岗位目录。在实施步骤上,建议实行额度制与条件制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设定许可类型和申请门槛,配套制定“两证合一”和家属随行政策,建立积分评估和动态监管机制。
其次,深化人才领域“双向开放”。一是推动教育、科技、产业“引进来”,进一步鼓励海外知名高校、国际科技组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和研发中心集聚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二是推动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和链主企业“走出去”,鼓励机构在境外设立研究基地和研发中心,吸引属地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政协科技界别召集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儒新介绍,经上海市政协科技界别调研,国际人才对上海在支持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普遍给予肯定,不过也提出了一些问题,集中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子女教育、文化适应、政府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
李儒新建议,高度重视国际人才服务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部门协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共同推动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的优化和提升;加大对国际人才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让更多国际人才了解和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建立健全国际人才服务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国际人才的需求和意见建议,以更加开放、精细、系统的制度设计回应他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上海如何打造全球人才“强磁场”?委员建言消除“超龄”焦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