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hyde321 2025-05-27 装修常识 2 次浏览 0个评论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李莉导演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分配至上海电视台工作,数十年间创作出多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作品。她的代表作《家春秋》《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一家人》等作品,题材丰富、风格鲜明,多次获得“飞天奖”等相关奖项的认可,她本人也凭借独特的创作视角和作品的广泛影响力,荣获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颁发“学院奖”,以及2010年首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自5月20日起,电视剧《家春秋》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再次唤起了观众对观看早期经典名著改编作品的美好回忆,以及对剧作本身的关注和高度认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邀李莉导演接受访谈,回顾作为早期女性电视人的成长、创作经历,以及母亲李玉茹、继父曹禺对其从业生涯给予的艺术启迪与深远影响。因访谈期间恰逢李莉导演住院接受治疗,故本期访谈仅推出文字和音频版本,视频内容作为资料收藏。

本文系“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访谈成果。

项目负责人:林卉(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专家)

本期执行:林卉 张龙珠 于音(中国传媒大学团队)

访谈支持:曹翠芬 陶赋雯 李思远 邓传云 高玉荣

策划:赵聪 李璇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李莉导演近照

编者按:联络李莉导演的工作从冬天持续到初夏,她的电话始终关机,短信也石沉大海。直到访谈与她合作过《上海一家人》并成为好友的曹翠芬老师时,我们才得知,如今李莉导演已很少打开手机,而是主要通过照护人对外联络。至此,我们终于获得了与这位在20世纪80、90年代执导多部重磅电视剧作品的导演见面的机会。

约定见面时间时,正逢她的身体需要调理,访谈地点也就选在了医院。随着李莉导演的开场白“我尽力帮助你们来回忆一下以前的那段时间”《家春秋》《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一家人》等经典作品的创作往事也再次被唤起。访谈交流虽偶有中断,但我们准备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李导细致的回答。

在前期做访谈准备时,我们曾查阅了许多李莉导演的资料,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行业内普遍评价她“性格温和”,不似传说中那般“风风火火”。但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时间里,从她对着装的要求,到所谈的内容,再到在医院有限的环境条件里还为我和同事做出了种种安排,以及文章整理期间,为了找出需要用到的资料照片,她带着照护阿姨专程从医院返家,精心挑选后寄给我们……这些细节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导演,外界的想象往往只是刻板的性别印象,而创作的成功真正离不开的是她的细心、坚定与匠心。这既藏在她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里,也浸润在她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处精微之处。

李莉导演出身名门,她本人也总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此,却很少提及自己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中年才正式开启创作生涯、却能创作出多部被观众铭记的艺术作品,足以证明她卓越的工作能力和不懈的努力。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电视剧《家春秋》播出介绍

您是怎样接触到电视剧《家春秋》这项创作任务的?

李莉:拍《家春秋》是上海电视台先提出来的,当时(台里)有一个拍摄长篇电视剧的想法,“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先生不朽的著作,我们就决定从这部戏开始。那个时候《家》已经有话剧和电影作品了,观众对《家》很熟悉,对《春》《秋》就了解得少。但我们拍的时候,不光是《家》,要把《春》《秋》连在一起拍。

《家》《春》《秋》是名著,舞台剧等(改编作品)也很成功,到电视剧不能差一大截。为了拍这部电视剧,我们兢兢业业地看资料。黄海芹是编剧,这部戏还有另外两个编剧,但是我和黄海芹是最早开始(参与创作的),所以谈得也比较多。要把《家》《春》《秋》连起来(改编成)电视剧,这还是第一次,小说很长,又那么出名、那么成功,就给我们的拍摄带来比较大的难题。黄海芹花了很大的心血。

您和编剧黄海芹、主演陈晓旭,曾经为这部作品去请教过巴老?

李莉:我们两家(注:剧作家曹禺晚年与李莉导演母亲、京剧艺术家李玉茹组建家庭,此处的“两家”指的是曹禺、李玉茹一家与巴金的家庭)是有来往的,很熟悉,我们都很尊重巴老。再加上他跟我父亲曹禺关系相当好,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认识,所以他经常到家里来,有时候我也跟父亲曹禺、跟妈妈一起到巴老家去看他,采访的机会也就多。要动这个戏不那么简单,从父母这个角度都觉得要很慎重地来对待这一次的改编。

(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巴老已经年迈了,所以不能够多去打扰他,我们要去也得提前跟他(确认)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精神比较好,我们才去。他虽已高龄,但是思维各个方面都很先进,头脑也很清楚,知识很广泛。因为他本身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让我们就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受,这样再反过来创作对我们就很有教育。巴老话很少的,他不大讲什么,主要我们还是从读懂他的作品,从作品里体会他的一些用心。但就是这样普通的几次见面,我们都非常受益。

创作上一定是有压力的。  

李莉:压力是肯定有的,你接了这部剧就有压力。但是我心态还可以,因为我觉得只要尽力了就行了,再加上(巴老这些作品)都是很有名的,(拍摄也)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应该说,(当时的)电视剧相比电影受众多。电影因为空间小,你要到剧场看;电视那时候起码家家都有了,所以它的关注面比较大。再有,电影要比电视剧更精致,制作要精良,而我们(电视剧)比电影快,马上就能看得见。大家当时(拍摄《家春秋》),比创作其他的电视剧要费力、要小心、要谨慎。因为看的人太多了,说话的人也太多了。

从我来讲也是有个过程,因为我看戏曲、戏剧、文学本都比较多,另外我小时候就看过电影,《家》《春》《秋》的电影很早就有了(注:除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家》之外,上海的美商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和中华联合制片公司分别于1941、1942年出品影片《家》和《春》《秋》,香港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在1953、1954年间也改编出品过三部同名影片),还有舞台剧《家》到处都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离我比较近,电影跟电视又有许多接近的东西,这个对我来讲既有好处、让我有很多借鉴,但是也带来很多难处,弄不好你就是抄袭别人的东西,那就不是创作了。所以这个带来很大的难度,怎么来拍?

应该说我们在拍摄上还是想了不少办法,费了不少力。怎么能不要跳到人家以前的框框里去,走我们自己的路?我们就通过叫大家认真地读书,看巴老的《家》《春》《秋》原著,从那里来体会。以前的电影也可以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来构造的,那个时候香港也拍过《家》,都调出来多看多学,然后再回到我们自己这来。还有其他的话剧录像,那个时候已经有录像了,录像的片子也很珍贵的。大家反正很努力想把这个剧拍好,但是能力也有限。我觉得能够创作这样一部戏,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不断再拍摄,那还是很有幸的。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电视剧《家春秋》海报

当时剧组是否还请了张瑞芳、王丹凤、孙道临等演艺名家来现场讲课?

李莉:在老艺术家的身上能看到艺术更多的精华部分。从舞台剧到电影,推出了一大批的好演员,像张瑞芳、王丹凤、孙道临,在电影《家》中饰演李瑞珏、鸣凤、高觉新,很多老一辈人都看过,他们要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时代。请老艺术家来给我们讲课,是想借鉴他们的经验,来把我们的戏拍好。反正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吧,看看人家是怎么拍的。(筹备)《家春秋》这部戏,应该说我们所有演职人员都非常尽力,一起学习以前的经验。说实在的,拍这样一部作品,能不能拍好、能不能让大家肯定这部戏、能不能尊重(原著和作者),自己也觉得是比较困难,没有把握的。所以我们想要好好学习以后,再进入到拍摄这一步。

拍摄的景搭在江湾,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开拍前的封闭学习也是在这里么?

李莉:江湾那地方原是个飞机场,但我们去拍的时候已经不怎么用了,说实在的那个地方就像是给《家春秋》剧组用了,其他的戏都不在那里拍,所以你想它有多大,(地方)又安静,灯光啊各方面都比较方便弄起来。因为拍这个戏没有现代的景好借用,基本上都是搭景自己制作的,就要有一定的条件。我们能够自己搭景,做一些修改、制作,在那里能够“甩得开”。

在江湾拍戏,我们也就都住在那边,真是太远了,(但)反正(就)一个阶段嘛,大家也比较能专心。(在江湾拍摄和)学习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作品讲的是(距离当时)几十年前的事,所以(体会)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都很有必要。在那里很安静,你就(容易)到另外的一个空间了。另外那时候我们用了一些现场同步的声音,(江湾的环境)对我们很有利。但是(这样的同期声)不多,因为设备有限,不像现在。

开拍之前,剧组是否还专门去全国各地采风?

李莉:我们要到四川去采风、访问,再根据巴老的原著改编电视剧。因为《家》有话剧的舞台剧本,那个时候演出的单位也特别多,尤其在四川,(故事设定)是当地的嘛,所以要去看过他们的演出,走访过那边的一些文艺世家。这样我们也能有一些亲身的体会,(是)很有好处的。(走在)小街小巷,听那很有滋有味的四川话,是很有意思的,你不到那个地方是感觉不到的。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电视剧《家春秋》人物谱

是您亲自敲定的主要演员么?比如林达信、陈晓旭、张莉、孙启新(分别饰演高觉新、钱梅芬、鸣凤、高觉民)?

李莉:是的。主要考虑的一个是他们都从事过这样的话剧演出,对他们来讲这部戏不是一个很生疏的东西,他们已经非常地熟悉,已经很早就开始进入这部戏了,这样对我们来讲就有方便的地方。所以那个时候就把他们演过的东西拿来,再变成我们电视的东西,就比较方便。另外从戏来讲,也更便于领略巴老的(创作)精髓。

我觉得这部戏应该说我们所有的演职人员都非常尽心尽力了,但是肯定总有很多不足之处,做不到的地方也有很多。因为我们那时候年纪比较轻,再加上毕竟看的东西也有限,要搞得更好那是没底的,只能作为一种遗憾,但是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您是创作上特别认真的人,有资料说您还去和观众做了交流。

李莉:作品还没有完全拍完、后期制作很多方面(还在进行)的时候,我到了华东师范大学,遇到了一些大学生。(他们)真的非常热情,会很详细地问很多问题,把他们想的、看见的各种资料,都来跟你谈,他们身上有青年一代的气质,跟他们多交流对我们这个戏帮助也很大。

播出后观众的反馈怎么样?

李莉:我觉得观众对这部剧很厚爱了。因为电视要跟观众(保持)非常直接的一种关联,老百姓看起来(会觉得)很近。当时拍这样(现代文学改编剧)的不多,都是跟生活接近的,所以这个戏从开始拍我们就都很认真,觉得能拍这样一部(作品)不容易,觉得很神圣,给了我们很宽裕的创作(空间)。当时我们的艺术经历有限,现在看起来有很多不足,但大家都很尽心尽力地完成了。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海报

《家春秋》之后,您很快有又执导了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剧的题材跟《家春秋》完全不一样,拍摄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么?

李莉:《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戏,当时我们电视台的文学组已经创作两三年了,然后我才接到(任务)要拍摄这个片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作品。我记得我还看过沪剧,我外婆喜欢看戏,(小时候)她带着我去看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印象挺深的,那是(20世纪)50年代。等到要拍这个戏的时候,脑子里就想起了当时的一些场景,对我来讲感觉就不那么遥远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作品里,有几位演员的演绎让大家印象深刻,比如陶慧敏、孙启新、张闽等,张闽还因为饰演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角奖。对于演员的精彩演绎,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

李莉:陶慧敏当时很年轻,她有适合演那个时代的人的气质,(再加上)那时候她演舞台剧也要下生活,(我们)就选了陶慧敏来演(小白菜)这个角色。我跟孙启新接触就比较多了,他的气质比较能跟这个角色(杨乃武)吻合,也很努力用功。张闽是一个好演员,我说她是好演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她作为演员,创作有功力,另外一个就是她非常认真。她也跟我很早(有合作),她要演这角色,会下很大的功夫,一定努力创作好,绝不会匆忙地来演。

回顾这些年来的创作,有哪些让您特别自豪的地方?

李莉:我觉得可能引以自豪的就是我的条件。我有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就能接触戏剧,我妈妈还是有一定经历、有一定能力的老演员,给我带来很多的不能言说的智慧,这些对我很有益处。有这么一个条件很不容易,所以也觉得应该做得更好一点。肯定也有压力,但是我心态还可以。再加上这些(题材)都很有名,有宝贵的学习经验。

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李莉导演与母亲李玉茹合影

回顾您的创作生涯,有没有哪位老师给您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李莉:要说前辈,从小来讲,就是我的妈妈,也可以说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位前辈。因为她就是搞戏的,当然她不同,她是搞京剧,我搞的是电视,但是从艺术创作上来讲,有很多都是相通的。我小的时候接受他们的一些教育、影响,对我后来的创作是很有益处的。

父亲曹禺对我也格外地关心,我拍的戏他肯定看,看完了都会跟我谈。作为父亲,他对我很好,有时候跟我聊天可以聊很久;从另外一个角度,“他又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那么多知名的作品,我从小就对他很崇敬,谈到戏他也会谈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近来,您执导的不少电视剧都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作为经典电视剧再次跟观众见面。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

李莉:作为经典,应该是很少、很难,又很好的作品。要看我们自己所做的努力,是不是尽力了,能做到100分,绝不做到99分,(一定)再进一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对自己还是满意的,工作上我都很尽力。我自己回顾,觉得工作就是要这样,才能够一步一步做得更好。(出经典)不容易。

注:本期推送部分配图出自《上海电视》《戏剧与电影》《当代电视》等期刊。

责编丨谢双虹 审核丨李明毫

原文标题为:重温经典|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家春秋》导演李莉口述名著改编的创作点滴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重温经典|为拍《家春秋》,导演李莉当面向巴金先生取经》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